央視財經《開年迎新訪名企》| 周育先:堅持兩端發力,打造現代化建材產業體系
基礎建材怎樣邁向智能化? 新材料如(ru)何“飛入尋常百姓家”? 1月(yue)21日央視財經《開年(nian)迎新訪(fang)名企》 專訪集團黨(dang)委(wei)書記、董事長周育先(xian) 跟著(zhu)小(xiao)料來看看吧~

2024年(nian)開年(nian)第一(yi)周,中(zhong)國(guo)建(jian)材(cai)董(dong)事長周育先的行(xing)程就頗為忙碌。首(shou)先,他在總部等候中(zhong)國(guo)建(jian)筑(zhu)董(dong)事長鄭學(xue)選一(yi)行(xing)的簽約來訪。
在中國建材的(de)(de)(de)展廳(ting)里,哪怕只是(shi)一(yi)塊(kuai)可以替(ti)代玻璃(li)幕墻的(de)(de)(de)弱光發電玻璃(li),延展出來(lai)的(de)(de)(de)也不僅是(shi)產品的(de)(de)(de)升級,還有綠色低(di)碳、抱(bao)團(tuan)出海(hai)等更大的(de)(de)(de)合作空間(jian)。 周育先:建筑上不光用基礎建材,還能用很多新材料。我們出產品,中國建筑出場景,能夠更快使新產品推向工程化、商品化。 隨后,周育先又與清華大學校方進行有關基礎研究、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簽約。 周育先:我們選擇的都是行業里領軍的合作伙伴,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發到大規模的推廣應用。真正使得高新材料、高技術,能夠進入尋常百姓家。兩方面戰略合作協議的簽訂,也體現了兩端發力。 “兩端”分別對應著基礎建材和戰略性新興產業。過去,往往是基礎建材反哺新材料的研發,當2023年基礎建材面臨壓力時,新材料成長為支持企業轉型的重要力量,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,利潤占比超過50%。 周育先:這些年,我們突破了低碳水泥,突破了航空航天用的高端復合材料,突破了“雙碳”方面的碳捕集封存,也突破了一些產業化轉化的項目。 從構筑白鶴灘無縫大壩的低熱水泥,到不留折痕的30微米可折疊玻璃,創新步履不停。過去,曾被材料“卡脖子”,如今,材料開啟新賽道。 纏繞碳纖維的儲氫瓶如同電池塊一般,加滿氫后三個一組便能續航千里。得益于國產碳纖維技術和產能的突破,在氫能乘用車需求大量釋放之前,一條車載儲氫Ⅳ型瓶的生產線已準備就緒,隨時可以批量交付。 周育先:要提前布局一些前瞻性的研發項目。與其說2024年投更多的錢,還不如說2024年我們會以更開放的姿態,聚集社會資源來聚焦戰新產品的研發。 由于資本運作能力突出,2022年,經國務院國資委批準,中國建材正式轉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。 總臺央視記者:怎樣通過資本引導產業發展?投資上有哪些布局? 周育先:從研發的投資,以及后面成熟產品的重組并購投資,不斷去使用投資的這種功能,提高競爭力,能夠使得國有資產真正保值增值。我們也成立一家新材料的產業基金,投資了新能源、半導體,既為國家解決了“卡脖子”的點,也能豐富整個戰新產品庫。 近來,新材料表現亮眼,但周育先依然清醒地意識到基礎建材轉型升級這個“坎”必須過,越早越主動。 周育先:對傳統的基礎建材來說,國際化就是拓展市場空間的一個路徑。基礎建材應該率先走出去,因為其量大面廣,技術也成熟。新材料應該適時走出去。通過10年左右的努力,能夠在海外再造一個中國建材。 8000多公里外的法國圖盧茲,一座老水泥廠向中國建材提出綠色升級的改造需求,在人員往來不便,現場環境復雜的情況下,中國建材采用智能設備、通過遠程協同的方式,實現了隔空建廠,并在交付實體工廠時,還交付了一座數字工廠。 周育(yu)先:既(ji)要(yao)(yao)做(zuo)國際(ji)化,又要(yao)(yao)做(zuo)數(shu)(shu)(shu)字化。不(bu)光是生產(chan)過程流程需要(yao)(yao)數(shu)(shu)(shu)字化,應該(gai)要(yao)(yao)研發設(she)計的(de)數(shu)(shu)(shu)字化,一直(zhi)到終端的(de)、客戶服務的(de)數(shu)(shu)(shu)字化,向新質生產(chan)力要(yao)(yao)動能,向改革要(yao)(yao)活(huo)力。 中國建材已在全球(qiu)70多個國家設立(li)了196個機構(gou),境(jing)外(wai)資本達到近400億元(yuan)。水泥、商(shang)品混(hun)凝(ning)土、石膏板(ban)、玻璃纖(xian)維、風電(dian)葉片等(deng)7項業務規(gui)模穩居世界第一(yi)。 


















